註: 昨天有了美國國防部入股MP的新聞. 根據我之前的研究心得是, 原因之一應該是美國在稀土上高度仰賴中國, 所以想要加緊開發的步調, 好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而之前研究過HALEU, 知道美國在這方面也是高度仰賴蘇俄。以後說不定國防部也會入股LEU(尤其根據下面新聞中所述, “俄羅斯的濃縮鈾將在2028年被禁止進口”)? 美國能源部的這篇文章也值得一讀
AI以及中美競爭正推動初創企業重新探索核能,這一進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私人資本支持以及特朗普政府的大力支持。
田納西州橡樹嶺曾是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的基地,後來又成為美國核電項目的中心,因此贏得了「原子城」(Atomic City)的稱號。
如今,這裏聚集了Standard Nuclear的一群科學家,他們正不顧一切困難,努力開啟美國下一個核能時代。
他們正在為一種更小型、更安全的核反應堆開發抗熔毀燃料,由於需要在戰略和工業上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再加上耗電量巨大的人工智能(AI)的崛起,這種反應堆對於滿足現代能源需求而言已是當務之急。
這家初創公司前身的40多名員工在無薪或幾乎沒有薪水的情況下工作了大約八個月,堅信能夠實現這一突破性進展。一些員工賣掉了房子或置換成面積較小的房子,艱難應付房貸和日托費用,他們深信,任何一位科學家的離開都可能使他們取得的進展功虧一簣。
構建先進的AI系統將消耗城市層級的電力,而核能等低碳能源是首選。微軟(Microsoft)、Meta和其他科技巨頭正在投入巨資,以重啟已有數十年曆史、有些甚至已在退役過程中的反應堆。但大型科技公司和風險資本的資金也正投向新型模塊化反應堆,這些反應堆的設計吸取了過去半個多世紀裡核事故的教訓,充分考慮了安全性。
億萬富翁投資者彼得·蒂爾(Peter Thiel)、OpenAI的領導者山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以及比爾·蓋茲(Bill Gates)等科技大佬都進行了此類押注。根據數據公司PitchBook的數據,自2021年以來,風險投資家已向美國下一代核技術投資了25億美元。在此之前的大部分年份裡,這類投資徘徊在接近於零的水平。
「是時候發展核能了,」美國總統特朗普(Trump)上個月在白宮表示,他簽署了四項旨在加速核電部署的新行政命令。
美國國防部希望利用小型反應堆為其艦船和基地供電,並在北極地區和太平洋偏遠島嶼進行部署。今年春天,五角大樓的國防創新部門(Defense Innovation Unit)宣布,有八家公司有望獲得合同,與陸軍和空軍合作,在軍事基地安裝微型反應堆。
這次核能重啟充滿風險,以往的嘗試曾因成本超支或環境災難而以慘痛的失敗告終,並損失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金。Standard Nuclear的成功並非板上釘釘,其他幾十家力爭填補美國核電供應鏈空白的初創公司也一樣。
但在許多人看來,在美國開創一個新核能時代的努力似乎已不可逆轉。
「我真的認為這股趨勢消失的可能性很小,因為我想不出其他替代方案,」Standard Nuclear首席執行官庫爾特·特拉尼(Kurt Terrani)說。「總有一天,我們會耗盡(化石)燃料。」
美國目前的核電產能低於十年前的水平。反應堆項目一直受到延期、製造事故和成本超支的困擾,導致公用事業公司紛紛退縮。
美國早已放棄開採和濃縮鈾(主要的核燃料成分)方面的行動。美國沒有重要的商業濃縮鈾來源,儘管一些新的初創公司正試圖填補這一空白。俄羅斯掌控著全球約一半的濃縮鈾市場,以及美國約四分之一的市場。
隨著美國逐漸落後,中國已成為其最大的競爭對手,預計未來五年內中國的核電產能將超過美國。根據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的數據,目前中國有31座在建核反應堆,佔全球在建總數的一半,並且中國計劃在未來十年左右再建40座。
「我們不能允許自己在與中國的AI軍備競賽中失利。但我們需要電力,」美國內政部長道格·伯格姆(Doug Burgum)在4月份對科技行業高管表示。「首先我們必須贏得這場能源競賽。」
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簡稱SMR)的設計者大多是將舊技術重新包裝成更小型、更高效的設計,各方普遍認為這些設計是安全的。
Standard Nuclear表示,按燃料產能計算,該公司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三結構各向同性(簡稱「triso」)燃料來源。Triso燃料因其耐用性和安全性而聞名,在小型模塊化反應堆中需求量很大:罌粟籽大小的鈾顆粒被碳和碳化矽包裹,以封裝核材料並防止泄漏。
Ultra Safe Nuclear(Standard Nuclear的前身)曾是一家龐大的企業,主要由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特工理查德·霍利斯·赫爾姆斯(Richard Hollis Helms)出資。在赫爾姆斯去年去世後,這家公司的資金立即枯竭。
前首席執行官離職後,特拉尼接任並負責裁減近300名員工。他特意留住了燃料科學家。特拉尼每周向員工通報最新情況,內容大多是:「我們沒有資金,沒有現金。」
「你每天開車去上班,心裏卻清楚自己領不到薪水,」39歲的特拉尼說。
一位名叫丹·比林斯(Dan Billings)的經理為了能繼續無薪工作,把他家周圍三英畝的林地賣給了開發商。買家開始砍伐樹木,拆除了孩子們的樹屋。出售林地所得的5萬美元使比林斯的銀行賬戶餘額增加。
「我不騙你,我更新了我的領英(LinkedIn)個人資料,因為我不知道形勢會如何發展,」39歲的比林斯說。
事情在聖誕節期間迎來了轉機。由一位前特種部隊軍官牽頭的一群風險資本家投資了4,200萬美元,重啟公司並更名為Standard Nuclear。
這筆交易標誌著風險資本家下了一次非同尋常的押注,他們歷來對需要大量前期資本且受到嚴格監管的企業避而遠之。是AI的吸引力以及與中國日益激烈的競爭改變了風險投資家的盤算。
牽頭此次救援式投資的Decisive Point風險資本家湯米·亨德里克斯(Tommy Hendrix)說:「目前核能領域的投資環境非常具有吸引力。」亨德里克斯承認他的押注存在風險,但表示:「應該跟著錢走,跟著政府投資的方向走。」
Standard Nuclear的命運與其他一些公司息息相關,這些公司正試圖補全一個基本上由對手主導的、支離破碎的供應鏈。俄羅斯的濃縮鈾將在2028年被禁止進口,屆時美國的一項禁令將生效。總部位於洛杉磯的General Matter的目標是取代俄羅斯的進口產品,該公司獲得了蒂爾麾下風險基金5,000萬美元的新投資。
Standard Nuclear燃料的潛在買家有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的設計方案,但沒有一家完成建造,而中國已經建成此類設施。批評人士稱,這些反應堆產生的能源不足以證明其成本的合理性,而且企業家和投資者低估了監管的複雜性。
XYZ Venture Capital的執行合夥人羅斯·富比尼(Ross Fubini)說:「我認為這個領域不適合膽小的人,也不適合想賺快錢的人。」過去兩年裡,富比尼考察了大約15家核領域初創公司,但都沒有投資。沒有一家公司顯示出能在資金耗盡之前部署其技術的希望。
特朗普的行政命令旨在削減一些官僚程式並加快部署,包括允許在聯邦土地上建造反應堆,這可能導致在很大程度上繞開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整個行業對此歡欣鼓舞。「這為我和業內其他人士所期盼的一切鋪平了道路,」一家核領域初創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鈾化學家斯塔夫·希恩(Staff Sheehan)說。這些行政命令引發了一輪燃料搶購潮,Standard Nuclear到2027年大部分時間的產品都已售罄。
批評人士認為,美國政府此舉暗示核能管制委員會的獨立性降低,那些沒有安全記錄的初創公司所處環境會更加寬鬆。
田納西州的比林斯表示,他並不後悔自己那段無薪工作的日子,甚至也不後悔失去了孩子們的樹屋。
「我相信,如果我們能把這項技術推向市場,我們就能解決很多能源危機,」比林斯說。
所有資訊內容僅供使用者作為參考之用途,不構成任何個人或機構之意見或判斷,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作者亦不保證其各項資訊內容之完整性、即時性及精確性。使用者若欲參考各資訊而進行任何投資或其他特定目的行為,仍應審慎評估後為獨立判斷,若因而導致任何直接、間接、附帶損失,皆應由使用者自行承擔,作者概不負責。